关于歇斯底里的发病机制,过去的许多学者有过不同的学说和解释。如Charcot认为,本病与催眠状态相似;Babinski认为歇斯底里症状完全是由于暗示或自我暗示;Kretchmer认为歇斯底里反应是动物种族发生中所遗留的原始本能反应;PierceJanet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心理综合力”弱的结果而致“心理分离”。认为歇斯底里感觉缺失、瘫痪和遗忘等症状是由于相应的精神功能从意识中分离了出去的结果。S.Freud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幼年期的发育受到阻碍或被压抑所致,当被压抑或受到阻碍时就会“转化”为躯体症状或精神症状。
歇斯底里的发病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在过去一向被认为神秘不可知。只有在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中才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巴甫洛夫认为歇斯底里患者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一般属于弱型与艺术型相结合。但是,在十分强烈的刺激下,强的神经类型的人也可以发生歇斯底里反应,但其病程较弱型者为良好。
巴甫洛夫把高级神经活动分为三个系统:皮层下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在正常活动状态时,第二信号是占着首要的地位,其他二个系统是在它的调节和控制之下进行活动的。巴甫洛夫指出歇斯底里病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第二信号系统,是弱的。故原来接受其控制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皮层下系统的机能活动就相对地增强。
如皮层下系统(脑基底节)的机能活动占优势时,病人的情感表现就特别强烈和鲜明。这时病人的行为已失去了皮层的调节,故他们不是过的理性生活,而是过的情感生活,而且大部分行为受本能的支配。由于情感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故待人接物都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他们与对方关系融洽时,可以百般夸奖,而当关系上发生矛盾时,就恶毒诽谤,形成所谓的歇斯底里“情感逻辑”。用这个机制也就可解释为何病人最爱自己,经常有自夸和自负的现象。
歇斯底里病人的整个神经系统是弱的。所以皮层原来的兴奋灶就比较弱,容易被新的兴奋灶所抑制,而原来的条件联系也因不够巩固,容易为新的条件联系所替代。由此可解释为何病人只顾当前兴趣和利益,并且极容易为当前的周围事物所吸引。
歇斯底里病人由于旧的兴奋灶容易被新的兴奋灶所抑制,故当前就可能只有新的刺激所产生的兴奋灶在活动。这种情况与病人在睡梦或催眠状态时所表现的极为相似,而只是程度上有差别而已。在睡梦中催眠状态时,如暗示一个病人说他只有10岁,他不仅相信,而在行为上就表现10岁小孩那样的幼稚。这是由于过去的经验已被排除,对新的刺激不再进行斗争,因而,他毫不加以批判地接受。由这个机理就可以理解病人的易受暗示性和在催眠状态下的被动服从性。
歇斯底里病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特别弱,使第一信号系统处于脱抑制状态。因此,病人具体的形象性思维就非常突出,并且具有生动而丰富的幻想。同时,持久的梦境和幻觉也可出现。以上这些机理可以解释歇斯底里病人的性格特征。由此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歇斯底里发作、意识障碍和躯体机能障碍的生理基础。这方面的问题可用(1)大脑皮层的衰弱,第二信号系统更弱和低级部位处于脱抑制状态;(2)大脑皮层容易产生抑制这两个生理特征给予解释。
歇斯底里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影响下,大脑皮层迅速进入超限抑制状态,故出现了许多原始性、本能性的反应,如情感爆发和痉挛发作等。如果皮层的超限抑制向下扩散,就可以出现深度的催眠状态,以示不动,即形成所谓歇斯底里性木僵。以后病人遇到与第一次发作相类似的精神因素,就可按条件反射的联想规律引起发作。如某一个病人因家中失火而发生歇斯底里发作,以后每听到救火声,或联想到类似的事即发作。
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外抑制是歇斯底里意识范围缩小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这时,外界刺激或回忆的形象与病人意识中占主要地位的那些概念相矛盾时,被抑制或者以歪曲的形式被感知。而在意识中占主要地位的那些概念,因受到情感的强化而特别强烈,并且在病人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个机制可以解释歇斯底里发作和意识障碍等,所以病人当时为第一次发作相类似的情感体验所支配,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发生障碍,以及定向的错误。例如,有一个病人的发作是体验战争时的情况,他以柜子作为护身墙,握钢笔做手枪射击状,将柜子上面的瓶子等作为手榴弹掷出,而旁人喊他、摇他,他却全都不知道。另有一病人发作时,医生问他在哪儿,他说在×城××学校,问他桌上的病历是什么,他说是语文讲义,并说医师是他的班主任等。
至于躯体———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是和歇斯底里病人的高度暗示性和自我暗示性有关。曾有一个医师给病人做检查时,说他患的是脊髓前角灰白质炎,可能发生肢体瘫痪。结果,病人就很快出现了下肢瘫痪。后经暗示治疗,症状才消失。在发病机制中,自我暗示更为重要。例如,有一个病人在不久前见到一癫痫病人的大发作,以那时起他害怕自己也会同样的发作,结果他真的也这样发作起来了。
自我暗示的生理学基础与高度暗示性相同,不过其作用更为明显。除了以上所述的大脑皮层易产生外抑制意识中主要概念受皮层下情感的支持等外,在催眠暗示和自我暗示机制中还包括反常相的问题。在正常的一般条件下,现实存在事物的刺激要比语言的刺激更容易感受。如,在平时以针刺一个病人的皮肤,说:“你不会感觉痛的”,而他仍然感觉到痛。但在催眠状态下,则反应不同。这时以针刺之,暗示他不痛,他的痛觉就会暂时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