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疼痛的部位,对分辨病变在何脏腑、何经络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具体有:
1.头痛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气血皆上注于头,所以无论外感时邪或脏腑内伤皆可引起头痛。
外感头痛,一般起病急,病程比较短,疼痛剧烈,属实证。分为:
(1)如果病人头痛连及颈、背,兼见恶风畏寒,且舌苔白,口不渴,喜裹头,则为风寒头痛。
(2)如果病人头胀痛,兼见发热恶风、面红、咽喉痛、口渴口干、舌苔黄,则属于风热头痛。
(3)如果病人头痛如裹,兼见肢体沉重或胃纳呆,舌苔白腻,属风湿头痛,因外感风湿之邪所致。内伤头痛,一般起病较慢,病程长,疼痛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属虚证。分为:
(1)如果病人头痛且眩晕,兼见心动不安,面色苍白,舌色淡,属于血虚头痛,因血虚而脑府失养所致。
(2)如果病人头痛,时发时止,劳作时更甚,兼见体倦无力,气短自汗,属气虚头痛,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所致。
(3)如果病人头痛,伴随腰膝酸软、耳鸣,常有遗精或带下等,则属肾虚头痛,因肾虚精髓不足所致。
(4)如果病人头痛,兼见胸脘痞闷,纳呆恶心或呕吐痰液,舌苔白腻、此属痰浊头痛。因为病人脾失健运,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
(5)如果病人头痛而眩,兼见目胀畏光,心烦易怒,面红,口苦,胁痛,舌红等,则属肝阳头痛。因为病人情志失调,肝气化火,风火上扰所致。
(6)如果病人头病如针刺,痛有定处,反复发作,长久不愈,舌紫暗,属于瘀血头痛。一般为外伤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经络痹阻造成。
2.胸痛胸藏心肺,为清阳所聚之处,如果胸部气机闭塞,经脉不通可以引发胸痛。
(1)如果胸痛并有咳喘,发烧且面红耳赤,吐出的痰似铁锈,苔色黄,则属于肺热喘咳,是因为外感风热犯肺,肺气不利所致。
(2)如果胸痛而吐腥臭脓痰,甚至吐脓血,伴随有发热,烦燥干渴,舌红苔黄,则肺痈胸痛,是因为热毒蕴肺、气滞血瘀,瘀血内聚结成痈。
(3)如果胸痛而干咳,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则属肺痨胸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虚火损伤肺络而致。
(4)如果胸胀痛,时痛时停,病人急躁易怒,口苦,胃纳少,此属气滞胸痛,因为情志郁结,以致气机不畅而致。
(5)如果胸部刺痛,夜晚会加剧,心动不安,舌紫黑色,则属血瘀胸痛,多数由于胸部外伤或气郁日久,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6)如果胸闷胀痛,痛及肩、背部,且有喘咳,吐痰量多,舌苔白腻,则属痰湿胸痛,是因为心阳不振,痰湿内蕴,气机不畅所致。
(7)如果胸痛波及背部,遇寒冷环境时加剧,兼有气短,喘息,面色苍白,肢体寒冷,舌苔白,此属寒凝胸痛,因为病人素体阳虚,寒邪入侵,导致气机闭阻,胸阳失宜所致。
(8)如果胸痛如针刺,面色青灰,四肢冰冷,冷汗淋漓,称为真心痛,是因为心阳不足,血瘀痰阻,导致血脉急速闭塞不通。
3.胁痛右胁为肝胆之居所,肝胆经络循环于两胁,所以肝胆及其经络病变,均可引起胁痛。
(1)如果胁痛脘胀,兼发热恶寒,黄疸,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则属肝胆湿热。因湿热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而致。
(2)如果胁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动而变化,而且食少、嗳气、舌苔薄,此为肝气郁结。因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肝络不通而致。
(3)如果胁灼痛,兼有面红目赤,烦燥口干,二便不畅,舌红苔黄,此为肝火郁滞,为气郁化火所致。
(4)如果胁刺痛,夜间更甚,胁下有时可见瘀块,舌质紫黯色,属于瘀血内阻。因为气郁日久,气滞血瘀,亦会因跌打损伤,瘀血内停,经络痹阻而致。
(5)如果胁胀痛,咳则加剧,兼有咳嗽、气喘促,咳吐涎沫,舌苔白,属于悬饮。因为水饮停留胁间,脉络受阻,气机升降不利而致。
(6)如果胁肋隐隐作痛,长久不消,且口干咽干,头晕目眩,心烦闷,舌红苔少,则属肝阴不足。因为肝阴不足,致使肝络失养而疼痛。
4.胃痛胃位于上腹中部剑突之下,主要受纳腐熟水谷,凡寒、热、虚、气滞、血瘀、食积等因素均可引发胃痛。
(1)如果胃脘灼热疼痛,兼口干喜冷饮,尿赤便秘,舌苔黄,属热盛胃痛。因为邪热蕴结于胃,气机郁滞而痛。
(2)如果胃痛剧烈,得热痛减,兼畏寒喜暖,不口渴,舌苔白,则属寒凝胃痛。因为寒性凝滞,寒邪损伤胃中阳气,胃脘拘紧,胃气阻滞而疼痛。
(3)如果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兼吞酸,吐酸后痛减,大便恶臭不爽,舌苔厚腻,则属食积胃痛。因为食滞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而痛。
(4)如果胃脘胀满,痛及两胁,有嗳气时则症状减经,有怒气时则痛甚,舌苔薄白,此则为气滞疼痛。因为气郁不舒,肝气犯胃而致。
(5)如果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痛势较急,兼烦燥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为肝胃火热。因为气郁日久化火,气机阻滞而致。
(6)如果胃脘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甚至出现黑便、吐紫黑血,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则属血瘀疼痛。因为瘀血内停,胃络痹阻而痛。
(7)如果胃脘隐隐作痛,缠绵不休,喜暖喜按,进食时症状减轻,兼体倦乏力,有时吐清水,纳少便溏,舌淡,此属脾胃虚寒。因脾胃阳虚生寒,胃失温煦所致。
(8)如果胃痛日久,缠绵难愈,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干,口渴,饥不欲食,便秘,舌红少苔,则属胃阴不足。因为阴虚生热,虚热内扰所致。
5.腹痛腹痛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腹部内藏有脾、胃、肝、胆、大小肠、膀胱、子宫等脏腑,如有任何致病因素损伤这些脏腑及其相关的经脉,均可能引起腹部疼痛。如果腹痛时喜热恶凉,得热痛减者,多属寒证;腹部灼痛,痛而喜冷者,多属热证;腹痛暴发,痛势剧烈,拒按,得食痛增者,多属实证;痛势较缓,喜按,得食痛减者,多属虚证。现讨论不同部位的痛证。
I.脐腹痛是指脐部周围疼痛,又称绕脐痛。
(1)如果脐腹突然疼痛,且痛势剧烈,无休止,得温稍减,兼出现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此属寒冷积滞证,多因寒邪侵袭脐腹,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以致寒凝冷积,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如果脐腹冷痛,缠绵不止,时轻时重,喜温喜按,兼见神疲倦怠,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舌淡苔白,则属于脾肾虚寒证。因为脾肾阳虚,寒内生,寒凝气滞而致。
(3)如果腹痛绕脐,拒按,手足汗出、便秘,或泻下稀水,有恶臭,则属胃热证。因为实热积滞聚结于肠胃,令腑气不通而痛。
(4)如果脐腹胀痛,有气胀感,情志不畅时会疼痛加剧,此为肠胃气滞证。多因为脾胃不调,气机升降失调,气滞于内,郁结不通而痛。
(5)如果脐腹剧痛,有时可见腹部积块突起,按之可移动,停止疼痛后无其它症状,兼面黄肌瘦,有时会吐清水,或睡觉时磨牙齿,此为虫积证,是因为蛔虫等内扰或阻塞肠道,气滞阻塞不通而引致疼痛。
II.小腹痛脐下正中部疼痛称为小腹痛。其原因多与膀胱、子宫和冲任经脉病变有关,临床常见于湿热侵袭膀胱,亦或瘀血、细砂阻塞膀胱,下焦蓄血以及妇女经、带、胎、分娩病变的证候中。
III.少腹痛脐下偏左或偏右的部位疼痛称为少腹痛,其发生多与大肠和肝经病变有关。临床常见有:
(1)如果少腹冷痛牵引到阴部,遇到寒冷时疼痛加剧,兼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者,因寒滞肝脉,经脉拘急收缩而致。
(2)如果少腹疼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者,因湿热蕴结大肠,传导失常,气血阻滞所致。
(3)如果少腹胀痛,其痛时轻时重,时有时无,多由情志变化而引发,兼两胁胀痛、胸闷,则属肝气郁结。
(4)如果少腹疼痛,拒按,少腹外皮拘紧,兼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且有便秘者,则为肠痈,因为湿热蕴结于肠,热壅血瘀肉腐成痈。
6.腰痛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腰为肾之府,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腰痛的发生,内因多以肾虚为主,外因可以是外邪入侵、跌打外伤或有关经络受损而引起。腰痛病型有如下几种:
(1)如果病人素来无腰痛,突然腰痛拘急,伴有头颈疼痛,恶寒发热、舌苔白,则属于风寒腰痛。因为风寒侵袭太阳经,经脉受阻,血气阻塞所致。
(2)如果腰部冷痛,且转侧不利,病人遇寒冷或阴雨天气则加剧,舌苔白腻,属寒湿腰痛。因为寒湿袭腰,阻塞经络,气血不畅而致。
(3)如果病人腰脊酸软、喜按,卧下可减轻症状,体力劳动时剧痛加重,反反复复,则属于肾虚腰痛。偏肾阳虚者,则伴有畏寒,少腹拘急等;偏肾阴虚者则伴有五心烦热等症状。
(4)如果病人腰痛,发病急骤,以前曾有外伤,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日轻夜重,拒按,为瘀血腹痛,为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5)如果病人腰痛,痛处伴有热感,同时肢节红肿,小便赤痛,舌苔黄腻等,则属湿热腰痛。因为湿热侵袭腰部,经脉不通所致。
7.四肢疼痛指的是四肢肌肉、关节、筋骨疼痛或酸软,其外因多为风寒湿邪侵袭,或湿热蕴结;内因为气血、肝肾亏虚,或有瘀血、痰浊阻塞等。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病因:
(1)风寒湿热痹阻经络
四肢疼痛因所受病邪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如四肢关节游走窜痛者,称为行痹;四肢关节冷痛,痛处不移,痛势剧烈者,称为痛痹;四肢关节酸痛,痛处不移,或肌肤麻木者,称为着痹;关节出现红肿,灼热疼痛,并且小便赤浊,舌苔黄腻,称为热痹。
(2)痰瘀阻塞经络
四肢疼痛日久不能痊愈,反复发作,关节肿大,疼痛且麻木,甚者骨胳僵硬弯曲,痛处不移,是因为经络气血被外邪壅滞,运行不利而引致血瘀痰浊。如果兼有关节红肿、发热者,为湿热挟瘀;如果兼有关节冷痛,遇寒而加剧者,为寒湿挟瘀、痰。
(3)肝肾亏虚
病人筋骨松驰或有酸痛、腰膝酸软,或有足跟痛,运动时病状加剧的症状,是因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所致。